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
甲狀腺術後追蹤
分化型甲狀腺癌(即乳突癌及濾泡癌)
-術後復發性?
-如何追蹤?追蹤方法?
依復發機率將病人分成三群:
(1)低危險群:
-無局部或遠處轉移、
-手術可見的腫瘤已清除、
-非高度侵犯性腫瘤細胞、無血管侵犯、
-放射碘掃描沒有甲狀腺床以外的轉移。
(2)中危險群:
-病理:腫瘤為高度侵犯性腫瘤細胞、侵犯甲狀腺旁軟組織或血管。
(3)高危險群:
-手術中已知腫瘤向外侵犯、或仍有腫瘤殘留、放射碘掃描顯示有遠處的轉移。
手術後安排定期的門診追蹤。以下列三方面的檢查為主:
(1)病史詢問和身體理學檢查:病史需問到相關症狀:聲音沙啞、體重下降、及骨骼疼痛等;身體檢查是否有新的頸部腫塊及淋巴結腫大等。如有以上症狀,癌症復發或轉移的可能性即會上升。手術後的前兩年,低危險群病人每6個月,高危險群病人每3個月,須回門診身體檢查。
(2)實驗室檢查:主要包括甲狀腺球蛋白、甲促素。
◎甲狀腺球蛋白:
-經甲狀腺全切除和放射碘治療的病人,體內幾無甲狀腺球蛋白存在。
-於施打人工合成甲促素或要求病人停止服用甲狀腺素六週後,再抽血檢查甲狀腺球蛋白,檢查將更準確。
-特別一提,人體內有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,會影響檢查的準確性。
-術後前兩年,
低危險群病人每6個月,高危險群病人每3個月,應檢查體內甲狀腺球蛋白和 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的濃度。
低危險群病人每1年,高危險群病人每6個月,需施打人工合成甲促素或停用甲狀腺素後再檢查,以增加準確率。
◎甲促素(TSH):
-低濃度甲促素可降低癌症復發,而甲狀腺素可降低體內甲促素濃度,
-因此為了補充人體所需,和避免癌症復發,術後病人必須終身服用足量甲狀腺素。
-依長期追蹤標準,
高危險群血中甲促素濃度應維持0.1mU/L以下;
中危險群應維持0.5mU/L以下;
低危險群維持1mU/L以下即可。
(3)影像學檢查:包括頸部超音波、放射碘掃描、頸部X光檢查、電腦斷層、正子造影等,前兩者最常使用。
◎頸部超音波:
-對甲狀腺癌病人的頸部轉移檢查,具高度敏感性。
-頸部癌症轉移甚至可在甲狀腺球蛋白還無法被偵測前,先由頸部超音波發現。
-手術後的前兩年,低危險群病人每半年,高危險群病人每3個月,應安排超音波檢查。
◎放射碘掃描(碘131 WBS (whole body scan):若病人已無甲狀腺組織,此為最有效的長期追蹤方法。
-手術後前兩年,低危險群病人每1年,高危險群病人每6個月,應安排放射碘掃描檢查。
相較於其他癌病,分化型甲狀腺癌術後成效相當良好。雖然追蹤治療方式因人而異,經2年的追蹤呈穩定後,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及定期追蹤,仍可擁有健康的生活。
I-131 診斷性全身掃描之診療價值再評估
*最近幾年,回溯性分析比較
-診斷性全身掃描( Dx-WBS ),
-治療後全身掃描( Rx-WBS )及
-病患血清中甲腺球蛋白( Tg )(指停用甲腺荷爾蒙或注射基因工程 TSH 刺激後之 Tg ),對病患預後及腫瘤再發之偵測,結果引發下列問題,質疑 Dx-WBS 診斷上之價值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